在李洪波的金属雕塑里感受一朵未来的玫瑰
2022-01-05
胡凌远

由螺纹钢筋浇铸而成的五件标准形体的雕塑作品《标准空间》系列,整齐且有序的被摆放在展厅内。它们在令观者投以深切关注的同时,又牵引着他们进一步的探望。于其中,每件雕塑作品都包含了一个被螺纹钢筋层层围住的金属人物。他们姿势各异,或蹲、或站立、或弯曲其中,仿佛被禁锢的灵魂,在现实困境下只得归顺和从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被困陷的人体雕塑又如被桎梏在“茧房”里的虫茧一般,各自隔绝并呈现出极端化状态。李洪波没有赋予媒介材料更多的色彩与形式,只是在这标准形化的形体里,以最少的视觉语言阐释了人类当下的羁绊。《标准空间》系列是此次展览《感同身受》(奕来画廊)中的两个金属系列之一。此次展出的金属作品是李洪波继2017年获得Sovereign杰出亚洲艺术大奖后对金属材质的继续实践与探索,也是他在美国的首秀。

 

640.webp (1).jpg

标准空间,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640.webp (5).jpg

标准空间——圆锥,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640.webp (6).jpg

标准空间——圆柱,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正如之前所描述的,《标准空间》系列是由五个标准形状所构成的雕塑组合,在李洪波的观点里,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形状都是由这五个标准形状所构成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物体之间的同一性与相互建构的关系被强调了出来。而如果将《标准空间》分离为内外两部分,那其内在部分(金属人物)则诠释了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社会里逐渐疏离、断裂的人际状况。尽管不同于以薄如蝉翼的纸媒介创作出的雕塑作品,具有可折叠、弯曲并不破坏形体的特征,但这些金属作品则通过钢筋材料的普遍性和历史性,与观者建立了心理连接和共鸣。李洪波再次通过研究材料的特性展开了对当代社会里人的存在处境的探讨。钢筋在工业发展里的不可或缺性,在此处,也象征了我们当代生活中构建良性的人性关系里,同样必不可少的一件重要工具,即“共情”或是展览所强调的 “感同身受”。共情作为哲学和美学里的重要概念,其英文Empathy最早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 “神入”(“feeling into”),后被英国学家铁钦纳(E. B. Titchener)和詹姆斯·沃德(James Ward)翻译为 “Empathy” 。共情经历了时间的更迭,遭遇了数不清的误解与澄清,时至今日仍是人类亟待理解的议题。而李洪波《标准空间》里构建的微观钢筋世界,呈现了他观察社会,对他人的现实处境与需求所产生的共情思考。在信息横流的当代社会,无论是共情的缺乏或泛滥导致的共情困境,都将令身处其中的个体成为一座难以被理解的孤岛,而这种困境亦是个体无法归属社群中的悲情体现。


640.webp (7).jpg

标准空间,细节图,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640.webp (8).jpg

舞台,细节图,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如果说《标准空间》勾勒出一张冷漠、粗糙颗粒的静态视觉画面,那穿过它,进入展厅的第二部分《舞台》与《玫瑰》则是饱含精致、光滑肌理的动态人物图。《舞台》系列是四件雕塑作品,每件约3米高,各自立于展厅的四角。观者顺着由粗至细的铁架仰头观望尖顶之上矗立的袅袅亭亭的芭蕾舞者。她们被灯光照射犹如舞台中心的主角,但最终在观者的视线所及处被模糊了具体模样,而舞姿成为识别她们的唯一特征。与真实的宽阔表演舞台不同,李洪波打造的舞台只是一个接触点的大小,连接着舞者的脚尖或指尖。但这个点面大小的舞台也犹如临界点,指向了“平衡”的隐喻意味。它既是李洪波平衡物体重量的技术体现,也是他通过雕塑传递的一个事实——人性中的利他行为与自私自利永存于动荡与平衡之中,即威尔逊所表达的“群体选择和个体水平之间的平衡”。正如:奥运赛场上的体操运动员们,在个体与集体环境里,正不断地突破并平衡着自我。


640.webp (9).jpg

花季系列——玫瑰,细节图,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640.webp (10).jpg

安装视图,图片由艺术家李洪波和奕来画廊提供


《花季系列——玫瑰》是由光滑镜面材质制成的一件妙曼女性人体雕塑,矗立在《舞台》系列的中央,面朝着画廊门口。它身上附着着朵朵盛开的玫瑰,站立在金属台面上。玫瑰花本身象征了一种带刺的美丽,具有被人们注视与喜爱的天然魅力。在李洪波的延伸下,这些工业式的标准玫瑰花映射出一种社会面貌——年轻一代在趋同化的审美观念下所追求的完美形象,以及身处社会急流而面对的严苛规范化。迈克尔博士在策展文中提到的,李洪波致力于定义一种“金属思维”,将光洁的镜面与生产线的严苛标准融为了一体。但与前两个系列相比,流畅而透亮的《花季》雕塑泛出了独特的机械美学,绽放的玫瑰花随着人体的伸展又增添了一种未来的科幻感。它正以一种更为舒适且开放的姿态,感受并拥抱着周遭,如蜻蜓点水般,步态轻盈地迈进我们所处的电子科技时代。如果将它作为该展览的结尾,这不失为一种积极、良好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畅想。



11.png


李洪波,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李洪波的艺术创作以其对纸的张独特诠释而著名,曾在多国举办个人展览二十余次,多次参加国际双年展,艺术群展百余次,曾荣获2017 Sovereign杰出亚洲艺术大奖。出版有《一张纸:李洪波的纸艺术》《中国佛教版画全集》《中国道教版画全集》等。